国宴的艺术 作者:梁文道 2008年八大工业国高峰会,讨论全球暖化、油价高涨与粮食危机三个重要课题。开了几天的会,这群世界领袖没有提出任何一项完满的解决方案。油价为什么那么高?没共识。粮食分配不均怎么办?要重视。全球暖化要如何应付?大家必须合作。到了最后,我只记得这几位世界领袖吃了一顿很丰盛的晚餐。 主厨是第一位获得米其林星级评价的日本大厨中村胜宏(Katsuhiro Nakamura),他设计的这顿晚宴还有 美文阅读 2017-12-03 九凌少子
绝盗 作者:冯骥才 老城区和租界之间那块地,是天津卫最野的地界。人头极杂,邪事横生。二十年代,这里一处临街小屋,来了一对青年男女租房结婚。新床新柜,红壶绿盆,漂漂亮亮装满一屋。大门外两边墙垛子上还贴了一双红喜字。结婚转天一早,小两口就出门做事上班。邻居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。 事过三天,小两口去上班不久,忽然打东边飞也似来了一辆拉货的平板三轮。蹬车的是个老头子,骨瘦肉紧,皮黑牙黄,小腿肚子赛两个铁球,一望便 美文阅读 2017-12-02 九凌少子
空中爆炸 作者:余华 八月的一个晚上,屋子里热浪滚滚,我和妻子在嘎嘎作响的电扇前席地而坐,我手握遥控器,将电视频道一个一个换过去,然后又一个一个换过来。我汗流使背,心情烦燥。我的妻子倒是心安理得,她坐在那里一动不动,在她光滑的额头上我找不到一颗汗珠,她就像是一句俗话说的那样,心静自然凉。可是我不满现实,我结婚以后就开始不满现实了,我嘴里骂骂咧咧,手指敲打着遥控器,将电视屏幕变成一道道的闪电,让自己年轻的眼睛 美文阅读 2017-12-01 九凌少子
底线 作者:冯骥才 一次,一位在江南开锁厂的老板说他的买卖很兴旺,日进斗金,很快要上市了。我问他何以如此发达? 他答曰:“现在的人富了,有钱有物,自然要加锁买锁;再有,我的锁科技含量高,一般技术很难打开,而且不断技术更新,所以市场总在我手里。” 我笑道:“我的一位好朋友说世界上他最不喜欢的东西就是锁,因为锁是对人不信任,是用来防人的。” 锁厂老板眉毛一挑说:“不防人防谁?我赚的就是防人的钱。你以为这世上 美文阅读 2017-11-30 九凌少子
记忆 作者:韩少功 你记得那时门前的水面,总是有一只大鸟掠过,划破一缕缕飘移的蓝色雾气。在月色朦胧的深处,传来了疲惫的捣衣声,还有口琴的吹奏被风搅得七零八落,飘入了坝下余热未尽的稻田和藕田。你却不记得那个吹口琴的邻队知青叫什么名字了,不记得自己曾经与他说过什么。 你记得早上起来的时候窗外一片冰天雪地,你掀掉大凉席上的大被子,发现院子里有猪在叫,一个身高刚够桌面的小孩居然在操刀杀猪,揪住猪尾一拖,将庞然大 美文阅读 2017-11-29 九凌少子
京都老蔡记 作者:蔡澜 对百年老店,我一向有份尊敬,所谓创业容易守业难,又说什么烂船也有三斤铁,能生存那么久,总是有点道理的。其中之一是“京都老蔡记”。 蔡士俊在北京皇宫做菜给皇帝吃,辛亥革命后流落街头,在北京门前开了一小店,卖蒸饺和馄饨,生意兴隆。政局不稳,蔡士俊带了家人投靠河南开封岳母,后来又逃荒到了郑州,创办“京都老蔡记”。 厨艺传给他长子蔡永泉,店名愈做愈响。朱德和梅兰芳都是座上客,******在郑州 美文阅读 2017-11-28 九凌少子
雨伞 作者:川端康成 春雨似雾,虽然不会濡湿,却会沾润人的肌肤。跑出门口的少女看见少年的伞,这才察觉: “呀,下雨呐?” 少女正坐在店门前。少年撑开雨伞,与其说是为了挡雨,莫如说是为了掩藏自己走过少女面前时流露出来的羞涩。 但是,少年默默地将雨伞移过去给少女挡雨。少女只有一侧肩膀在雨伞下。尽管挨淋,少年却难以启齿说出:“请过来”,然后让少女靠近过来。少女虽然也曾想过自己用一只手扶着伞把,但总是想从雨伞下 美文阅读 2017-11-26 九凌少子
猫城的故事 作者:村上春树 列车驶出东京站后,他拿出随身带着的文库本阅读。这是一本以旅行为主题的短篇小说集。其中有一篇,写的是一位青年男子去了一座由猫儿统治的小城旅行的故事。题目叫做《猫城》。这是一个充满幻想的故事,作者是一位没有听过的德国作家。导读中介绍说,小说写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之间。 那位青年背着一只包,独自游历山水。他没有特定的目的地。坐上火车出游,有哪个地方引起他的兴趣,便在那里下车。 美文阅读 2017-11-25 九凌少子
茶干 作者:汪曾祺 家家户户离不开酱园。开门七件事,柴米油盐酱醋茶,倒有三件和酱园有关:油、酱、醋。 连万顺是东街一家酱园。 他家的门面很好认,是个石库门。麻石门框,两扇大门包着铁皮,用奶头铁钉钉出如意云头。本地的店铺一般都是“铺闼子门”,十二块、十六块门板,晚上上在门坎的槽里,白天卸开。这样的石库门的门面不多。城北只有那么几家。一家恒泰当,一家豫丰南货店。恒泰当倒闭了,豫丰失火烧掉了。现在只剩下北市口 美文阅读 2017-11-24 九凌少子
我的苦学经验 作者:丰子恺 我于一九一九年,二十二岁的时候,毕业于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。这学校是初级师范。我在故乡的高等小学毕业,考入这学校,在那里肄业五年而毕业。故这学校的程度,相当于现在的中学校,不过是以养成小学教师为目的的。 但我于暑假时在这初级师范毕业后,既不作小学教师,也不升学,却就在同年的秋季,来上海创办专门学校,而作专门科的教师了。这种事情,现在我自己回想想也觉得可笑。但当时自有种种的因缘, 美文阅读 2017-11-23 九凌少子
嘴上恩仇 作者:王太生 我上小学时,有个同学叫张小胖,家在农村,经常带一种豆饼给小伙伴们分着吃。黑褐色的豆饼,吃起来香,咬起来非常坚硬,同学们用小手掰,有的甚至用砖头去敲,一人分一小块。没有分到的同学,就怀恨在心,从此不跟张小胖玩,以至于许多年过去了,彼此,终没有成为朋友。说起来让人捧腹,张小胖家在农村,乡下也没有什么好吃的,豆饼其实就是给猪作零食消磨的一种饲料。 嘴上有毒,这话听起来似乎耸人听闻。一份美食 美文阅读 2017-11-21 九凌少子
远处的一双眼睛 作者:张小娴 我们或许都经历过这种日子:你做一件事情,是因为你知道有一双眼睛在看。 那双眼睛属于一个你在乎的人,他也许是你的亲人,也许是你的恋人,也许是你仰慕和崇拜的人,也许是你暗恋的人,也许是你的旧情人。 有了这双眼睛,你无论做什么事情,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,而是这双眼睛的主人。他会怎样看这件事情?又会有什么反应和评价? 因为感到他在看或者相信他会看,我们总是奋力做到最好。所有的一切,变成不是为自 美文阅读 2017-11-20 九凌少子